logo

当前位置:首页>热门 > 正文

研学夏令营,让学生在丈量大地的脚步中成长

研学夏令营,让学生在丈量大地的脚步中成长
2023-07-27 19:14:57 来源:光明日报

欣赏《华阴老腔》《二虎守长安》,在曲江池畔体验“唐流彩”“黑金描漆”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,在半坡遗址制作并吹奏陶埙,在大明宫遗址投壶、射箭,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大唐运动会”……7月1日开始,五天四夜的“西安拾遗研学之旅”让上海市北蔡中学的学生们收获满满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活动结束后,我们评选了研学全能奖、进步奖、爱心奖,同学们在研学中学会了自律、团结协作、互帮互助,扩大了视野,相信这些品质和技能将会被带到他们未来的生活、学习中。”带队教师说。

2023年暑期是新冠疫情“乙类乙管”防控措施落地后的第一个暑假。不少中小学生选择外出研学放松身心、增长见识、开拓视野。然而,据媒体报道,“研学热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有的变成了“景点+课本”“景点+作业”,同质化严重;有的“只游不学”,成为赶行程、打卡;有的实践性缺乏,止步于“看”“听”。研学活动应该秉持怎样的育人指向?如何让这一“行走的课堂”更具适龄性、实践性,让学生真正收获体验与成长?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
行走中究竟学什么?

——学会知识迁移、促进人格养成

“游园会让我感受到植物的奥妙,还学会了一些观察‘小诀窍’,了解到了植物叶片的多样,例如有些是光滑的,有些是有棱的。”6月的一天,在北京市少年宫里的教学植物园结束“探秘自然乐园”之旅后,东城区板厂小学三年级学生张真语意犹未尽,“今天可算明白‘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’这句话的科学内涵了,也体会到大自然有无穷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。”

番茄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?叶脉纹路是怎样的?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“叶叶各不同”为主题,在植物园里观察叶片。同学们渐渐感到,平时俯首即见的叶片,每片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质地。

“平时比较多的形式是一个老师带一个班,今天一个学校三年级孩子们都来了。”北京市少年宫自然教育部部长李广旺表示,利用园区丰富的植物资源,这里为研学的孩子们打造了“植物大课堂”,结合中小学的科学课、生物课、劳动课等,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和适合的观赏项目,在相应月份打造了小学低年级段、中年级段、高年级段,以及中学段研学(夏令营)课程。

4至6岁孩子通过长城主题的手作、绘画、泥塑,与家长们进行亲密协作,设计属于自己的长城模型;7至14岁少年通过长城遗迹探访、长城营造工具及材料收集,与小伙伴分享创意、分工协作,完成“高空操作台”建造。一边,孩子们垒长城、做香囊,另一边,家长们也化身传说故事中的人物角色,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剧演出……6月底,在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镇石峡关谷,一场非遗文化研学活动火热进行,同以往老师带着学生“组队行进”不同的是,亲子互动成了研学行的新方式。

“虽然有给孩子念绘本的习惯,但从没尝试过用演出的形式把书上的故事还原。看到孩子们听得认真又开心,我们这些家长都觉得很值得。”家长陈妈妈欣慰地说,“后来从老师口中得知,孩子在做香囊的时候非常认真地挑选香料,特意加入了柠檬草、薄荷、艾草等,提醒我开车别犯困,我特别感动。”

“旅行、游历见闻往往奠定了人的认知和体验基础。对古今中外杰出人才成长的研究表明,没有充足亲历亲闻体验基础的人就不可能理解、融汇大量的‘闻知’,也难以生成足够的‘说知’促动自己创造,也就很难有大成就。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,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、生活的主人,用智慧对待生活,确立自身主动性、主体性、自主性。

“不少孩子在知识学习上表现很好,但身心发展明显不平衡。当下,个别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,这可能和平时与大自然接触少有关系。所以这类‘第二课堂’活动,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调适、放松,走出平时学习的紧张感。此外,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因校内学科知识学习落后,产生自卑心理,通过实践课程,反而发现了自己的强项,增强了自信心。”李广旺表示。

“在研学过程中,学生要通过理解、分析、判定等过程,找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定位,这有利于丰富人生阅历,也有利于未成年人认识自我,认识社会,养成健全人格,促成其社会化过程。”储朝晖补充道。

“研学热”如何走向“真研学”?

——优课程、双导师、重实践、有评价

“孩子们,把鹦鹉螺的壳放在耳边,你是否听到了‘悄悄话’?”在悬挂着鲨鱼、魔鬼鱼等真实海洋生物标本的广东省博物馆展厅,广州天河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一边听讲解,一边在研学手册上认真地记录。

6月30日,“大开‘研’界·走读广州——广州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活动里,这样一堂“真研学”示范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科学、规范的研学指引。

“真研学”的主要特征是什么?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:优课程、双导师、重实践、有评价。

“课程是研学的核心。此前广州组织了两批学校进行课程资源研发,设计出35门研学实践系列教材,本次示范课上使用的研学手册,就是以此为蓝本,经过市教研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优化,按‘课前导入-实践体验-自主探究-成果展示-研学评价’的授课模式设计的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在师资方面,通过1名基地营地研学导师+1名学校名师组成的“双导师”授课模式,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。

“一半的时间是在园区里,以老师讲解、学生观察、师生互动为主,另一半时间是动手项目。”李广旺介绍,“学校和我们预约后,会有相应教师和学校教师沟通,在所选课程菜单基础上,如‘三四年级-植物的花’,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备课和再打造,如教给学生见到一株植物怎么去观察?你看,学生人手一份任务单,根据叶片寻找相应植物,这样能更好地锻炼观察能力。”

“研学不光是让学生简单体验,更应强调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设计,”广州市天河中学副校长谭小霞介绍,“如我们设计的‘寻香之旅’示范课,除了欣赏香具、制作香牌之外,还引入传统香礼、香料的起源和贸易等知识,让学生深入学习香文化,培养乡土人文情怀。”

“真研学”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,把创意“物化”。该负责人表示,除了导师教学的内容,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小视频、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自己的研学收获,优秀作品将在市区融媒新花城平台展示。

如何打造“破圈”的优质研学?

——“跨界思维”与“立体构思”不可少

插花、品茶、绘制古纸花笺,在悠悠古琴声中体会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;现场换装,身着汉服,体验金钗钿合的魅力;丰富的手工操作环节中,体验火漆印章、古籍修复的完整流程,《永乐大典》中经典内容的临摹、涂色,还可亲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线装书。近日,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“小小雅士”体验营主题研学活动再现了文人雅集的“胜景”。

“目前‘小小雅士’七、八月的名额都已被报满,热度超出了我们预料。”博物馆负责活动报名的工作人员表示,该研学活动主要面向9~12岁青少年,“我们通过赏花、插花、汉服再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貌,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文人意趣。设计中,我们精心挖掘了诸如‘古籍中的字体’等孩子们熟悉的元素,帮助他们实现对已有认知的融通。”

“新式的研学、游学,一定要有育人导向。作为研学承接地,要将文化重镇与艺术定位相结合。”中央美院美术馆公共教育负责人任蕊表示,“首先要有系统性思维,很多孩子到北京研学,是为了一睹高等学府的风采,可借此打造‘升学信念游’;学校美术馆有艺术展、校史展,可以此为同学们‘开启艺术之旅’;同时,借助新科技,我们与798艺术区联动,打造了全息影像新科技体验的深度研学营,让学生感受北京的艺术文化氛围,凸显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。”

储朝晖表示,近年来教育需求多样化,人们对增值性和成长体验要求也随之增多。“新课标强调学习由‘解题’转变为‘解决问题’,强调通过真实情景中的深度学习加强知行合一,倡导‘做中学’‘用中学’,在学习中重视学习经验向其他情境的迁移,这些都为研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。”

储朝晖认为,研学组织者应具有跨界思维与多方协调能力,“首先,传递的知识应严谨、科学,但不能照搬学校教学,要让参与者获得多样性的体验;要将主体、时间、空间、内容、设计参观、参与等融合,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联想、反思,引导其联系已有知识,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”。

(记者 周世祥)

标签: